2012年嘉義短宣見證-16

Post date: Aug 6, 2012 8:19:29 AM

不一樣的寫照  

◎何丹玉

這次前進嘉義短宣,我首先面臨幾個環境適應的關卡:

一是被「亮死」,因為教會位處七樓(附近沒有其他大樓遮蔽),會堂沒有窗簾,牧師師母住家房間也沒有遮光的窗簾,因此光線不受阻擋,從天四面灑落,使我們每日早早被光給叫醒,難再入眠。二是被「氣死」,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短宣,既是親子又是同工的關係,有被氣死的可能。三是被「吵死」,夏令營三十幾位小朋友群聚,一旦樂翻天,可能會嫌他們吵死了。這麼說好像很「辛酸」,這是由於平日的生活習慣遭到如此顛覆之故。但也是一種必付的代價,透過不一樣的環境,體驗不尋常的樂趣,關卡都一一克服。

此外,計劃趕不上變化。行前預備的健康操、一對一無字書佈道、設計的菜單、探訪,不是沒時間執行,就是更改方向,學習保持從容、彈性,讓神做工,也是一種經歷。

還有,雖有仇敵攻擊(感冒引起的腸胃炎悄悄地蔓延,導致不少小朋友輪番生病;小朋友載歌載舞,震動地板,不時遭到樓下鄰居關切),但神保守一切,所有學生都有始有終到營會結束。

此次嘉義教會夏令營的招生工作,都是由嘉興教會的林牧師師母倆獨自完成。報名的學生有廿九位,一位沒來,共廿八位全程參加,參加學生的年齡差距挺大(3至12歲),其中有六位是基督徒的孩子(三位是來自傳道家庭,一位學生的父母皆信徒,有二位學生只有母親一方信主),其餘廿二位來自非信主的家庭。在這來自非信主家庭的廿二位學生中,除了幼稚園的孩子搞不清楚家中的宗教信仰,其餘小學生皆可明確表明其家裡是信道教的,有一位還特別強調是佛教道教都有;他們家裡普遍有神明廳,生活與附近廟宇的互動密切,他們之所以來參加教會夏令營,是林師母平日在附近小學參與媽媽讀書會及新住民團體輔導的成果,透過在小學張貼海報,連帶口耳相傳吸引周遭鄉鎮的孩子參加。

夏令營的孩子中,其中有十六位是第一次完整聽過耶穌的福音故事,透過中陵五天故事信息所引伸出漸進式的福音表述,讓上帝創造世界的旨意、對世人的救贖心意,及耶穌道成肉身的使命,完整地傳達給在場聆聽的孩子,不論是信徒的孩子,或是完全未聽聞過耶穌的孩子,都有一次正式的機會在上帝面前悔改、接受主的救恩。這群在場的孩子真有如營會主題歌曲,「是光明之子」。

夏令營的第六天特別辦了一場晚會,幾乎所有學童家長都出席晚會,透過家長們給予林師母的回應:有的表達他們的小孩變得有自信,或說小孩回家後還一直唱夏令營的詩歌,甚至嫌夏令營只有七天太少了,以後還想到教會;有的家長看見孩子變得不太一樣,好希望教會有主日學;也有喚起有些媽媽懷念教會生活,希望孩子可以繼續接觸教會,因為她們曾在學生時代參加校園團契,卻因婚後夫家不許而中斷。如此迴響,激發林師母想要辦「週末營」(兒童主日學之意),可以延續對這群孩子的造就和作為接觸家長們的福音管道。

而我們短宣隊的年齡層差距也很大,小孩就佔了一半的人數,他們都和當地小朋友相處融洽,也很配合大人們給他們的要求和任務,尤其是小芸等人沒有睡午覺的習慣,為了不造成特例而引起其他孩子們群起效法,「堅忍」又「捨己」地躺在地板上直到午休結束,值得肯定。想到這點,可暢平日能吃能睡的本領在短宣隊派上用場,可是令他的父母感到安慰呢。小節和小悅沒有家長隨行,自己料理隨身事,並發揮手工所長教導小朋友,很高興有他們在。這群孩子軍,沒有扯爸媽的後腿;他們認清「這不是來玩的」,而是項「服事」;一起過「不方便」的生活(睡地板或長椅);甚至突破往常被動、賴皮個性,盡全力參與…,展現出很有潛力的一面,令人刮目相看。當然,就俊昌全家和我們家而言,能夠全家人一起事奉、參與短宣,也是給予孩子一種信仰榜樣和信仰實踐的經歷。

參與短宣隊不是單一付出,是彼此學習。我們和同工們彼此學習,也和我們自己的孩子學習,甚至我們以為是在「幫助」嘉興教會,其實我們也透過林牧師師母的典範而彼此學習。嘉興教會雖是小教會,牧師和師母做了很多外展事工,他們定期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病房探訪,也到監獄佈道,還有參與附近小學的活動,無非是努力伸展福音可觸及的角落。他們年紀算「大」,卻仍然在前線「開疆闢土」。

我在短宣隊參與管飯食和管賬,這讓我聯想到聖經中兩個人物「司提反」和「猶大」,這兩人的形象差很多,我自認比「猶大」管賬忠心,但在管飯食上就不太盡責了。由於身為孕婦,身體常感疲倦和不耐久站,上恩高度發揮了「馬大」精神,勤快又能幹地餵飽了一群人。此外,和隊員國琳、冠評、嵩櫃在短宣期間所說的話,甚至遠比在竹圍信友堂說的還多,大家增添了幾分熟悉感,這是另一層的收獲。最後感謝所有隊員,因大家展現了團隊合作精神;也感謝神,因一切有祂的同在和保守。